狗万体育网
  • 22

非常娃哈哈:宗庆后与宗馥莉,两代人的传承、冲突与中国饮料江湖




在中国商业版图上,娃哈哈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。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国民饮料品牌,更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。而在这个品牌的背后,是宗庆后这位传奇浙商的奋斗史,以及他与女儿宗馥莉之间独特的父女关系与传承故事。

2024年2月25日,娃哈哈集团创始人、董事长宗庆后因病逝世,享年79岁。消息传来,举国震惊。人们在缅怀这位“布鞋首富”的同时,也将目光投向了他的女儿——宗馥莉。

这位80后“企二代”,早已站在了聚光灯下。她独立、强势、留学归来,带着西方管理理念,试图对娃哈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。然而,她的每一次尝试,几乎都伴随着争议,甚至与父亲宗庆后的经营理念产生激烈碰撞。


如果说宗庆后是“传统中国式家长”的典型代表,那么宗馥莉则更像是“叛逆的西方学徒”。他们之间的关系,不仅是父女,更是两代企业家、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。

那么,宗庆后是如何从一个校办工厂推销员,一步步打造出娃哈哈这个饮料帝国的?宗馥莉的“改革”之路,为何如此艰难?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饮料市场,娃哈哈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?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娃哈哈宗庆后家族的创业、传承、冲突与中国饮料江湖的浮沉。

从校办工厂到中国首富:宗庆后的“非常”创业路

宗庆后的前半生,充满了坎坷与奋斗。他并非出身豪门,甚至连一个普通的家庭都算不上。15岁初中毕业后,为了减轻家庭负担,他先后在舟山马目农场和绍兴茶场务农,一干就是15年。

1978年,33岁的宗庆后顶替母亲的职位,回到杭州,在一家校办工厂做起了推销员。这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。


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校办工厂主要生产一些简单的文具和日用品。宗庆后每天骑着三轮车,穿梭于杭州的大街小巷,向学校和商店推销产品。

这段经历,让他对市场有了敏锐的洞察力。他发现,当时的中国儿童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,而市场上却没有一款专门针对儿童的营养液。

1987年,42岁的宗庆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机遇。他承包了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,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。

他借了14万元,带领两名退休教师,靠着代销汽水、冰棒和文具纸张赚取微薄的利润。但宗庆后并不满足于此,他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改变命运的产品。

1988年,在浙江医科大学营养学系朱寿民教授的帮助下,宗庆后成功开发出了中国第一款专门为儿童设计的营养液——娃哈哈儿童营养液。

“喝了娃哈哈,吃饭就是香”,这句朗朗上口的广告语,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。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炮而红,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。


宗庆后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,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敢为人先的魄力,将娃哈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,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。

非常娃哈哈:宗庆后与宗馥莉,两代人的传承、冲突与中国饮料江湖

1991年,在杭州市政府的牵线搭桥下,仅有100余人的娃哈哈营养食品厂,竟然以8000多万元的代价有偿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——杭州罐头食品厂, 成立了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。

“小鱼吃大鱼”,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。宗庆后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魄力,完成了娃哈哈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。

此后,娃哈哈不断推出新品,AD钙奶、纯净水、非常可乐……每一款产品都精准地抓住了市场需求,成为畅销全国的爆款。

2010年、2012年、2013年,宗庆后三次问鼎中国内地首富,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标杆人物。

宗庆后的成功,离不开他个人的努力和才华,更离不开时代的机遇。

改革开放初期,中国经济蓬勃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长。宗庆后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,凭借着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,打造出了一个庞大的饮料帝国。

“公主”接班:宗馥莉的“非常”改革路

与白手起家的父亲不同,宗馥莉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“企二代”。她从小接受精英教育,14岁赴美留学,就读于洛杉矶的San Marino High School,之后进入佩珀代因大学,主修国际商务。

2004年,宗馥莉学成归国,进入娃哈哈集团工作。她并没有像其他“富二代”那样,直接进入管理层,而是从生产管理、产品研发等基层岗位做起。

2007年,宗馥莉开始执掌宏胜饮料集团,这是娃哈哈集团旗下的一家子公司,主要负责饮料生产和代工业务。

在宏胜,宗馥莉展现出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管理风格。她推崇西方管理理念,强调制度化、流程化、数字化,试图将宏胜打造成一家现代化、国际化的企业。

她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,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系统,推行员工股权激励计划,鼓励创新和竞争。

在宗馥莉的带领下,宏胜的业绩稳步增长,成为娃哈哈集团重要的增长引擎。

然而,宗馥莉的改革之路,并非一帆风顺。她的一些举措,在娃哈哈内部引起了争议,甚至与父亲宗庆后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冲突。

2016年,宗馥莉试图收购中国糖果(08182.HK),进军新的业务领域。但这场收购最终以失败告终,引发了外界对宗馥莉决策能力的质疑。

2017年,宗馥莉主导娃哈哈推出了一款以自己英文名Kelly命名的定制化果蔬汁品牌“KellyOne”,试图进军高端饮料市场。但这款产品并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,最终黯然退场。

最引人注目的,莫过于2020年娃哈哈更换代言人事件。宗馥莉以“王力宏年纪大了,有审美疲劳”为由,解除了与王力宏长达20年的合作关系,引发了舆论哗然。

这一系列事件,让宗馥莉背负了“任性”、“激进”、“不接地气”的标签。人们开始质疑,这位“公主”能否真正接班,带领娃哈哈走向未来?

父女“冲突”:两种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

宗庆后和宗馥莉,是两代企业家的典型代表。他们之间的“冲突”,反映了中国家族企业传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与挑战。

宗庆后是典型的“中国式家长”,他勤奋、务实、节俭,信奉“人治”和“经验主义”,习惯于亲力亲为,对企业拥有绝对的控制权。

他曾公开表示,不相信职业经理人,认为“职业经理人只在乎自己,企业搞坏掉就走路,搞得好是自己的功劳,也不会对企业负责任”。

而宗馥莉则更像是“西方学徒”,她崇尚自由、平等、开放,推崇制度化、流程化、专业化,希望将娃哈哈打造成一家现代化的国际企业。

她曾直言不讳地批评父亲的“专制”管理风格,认为娃哈哈需要更加开放、包容的企业文化。

这种价值观的差异,导致了父女二人在经营理念、管理风格、用人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分歧。

然而,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“冲突”理解为对立和矛盾。事实上,宗庆后和宗馥莉都在以自己的方式,为娃哈哈的未来探索道路。

宗庆后虽然“守旧”,但他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,是娃哈哈成功的基石。

宗馥莉虽然“激进”,但她对现代管理理念的推崇和对创新的渴望,是娃哈哈转型升级的动力。

父女二人,一个守成,一个创新,看似矛盾,实则互补。他们的“冲突”,更像是一种磨合,一种探索,一种新旧交替过程中的必然阵痛。

近年来,我们也可以看到,宗庆后和宗馥莉都在逐渐调整自己的立场,试图找到一种平衡。

宗庆后开始放权,让宗馥莉参与到更多的决策中。他甚至公开表示,女儿比自己更厉害,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
宗馥莉也开始更多地理解父亲的苦心和经验。她不再一味地追求“西化”,而是开始将西方管理理念与中国本土实际相结合,探索一条适合娃哈哈的“中西合璧”之路。

“非常”未来:娃哈哈的挑战与机遇

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饮料市场,娃哈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
一方面,随着消费升级,消费者对饮料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、个性化、健康化。娃哈哈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,老化,缺乏创新,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的需求。

另一方面,新锐饮料品牌不断涌现,它们凭借着互联网营销、新零售模式、个性化定制等手段,迅速抢占市场份额,对娃哈哈等传统饮料巨头形成了冲击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娃哈哈的未来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宗馥莉能否带领娃哈哈成功转型,实现“二次创业”,将是一个巨大的考验。

然而,挑战与机遇并存。娃哈哈作为中国饮料行业的领军企业,拥有着强大的品牌影响力、完善的渠道网络、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生产经验。这些都是娃哈哈的宝贵财富,也是它应对挑战的底气。

近年来,娃哈哈也在积极求变。它加大了对新品研发的投入,推出了苏打水、气泡水、茶饮料等新品类,试图迎合年轻消费者的口味。

它也开始尝试数字化营销、社交电商、私域流量等新玩法,希望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。

2021年12月,娃哈哈集团在官网发布了一则人事变动的公告,宗馥莉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。这标志着,娃哈哈正式进入了“宗馥莉时代”。

对于宗馥莉而言,接班娃哈哈,不仅仅是继承一份庞大的家业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她需要思考的是,如何带领娃哈哈这个老牌企业,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,如何在中国饮料市场的激烈竞争中,找到自己的位置,如何让娃哈哈这个国民品牌,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。

宗庆后的时代已经落幕,但娃哈哈的故事,仍在继续……